中国建筑巡游|山西六座古城的平行时空
“一个城市的未来是它的过去合乎逻辑的延伸。”
作为文化遗产的古城如何参与一座城市的未来?
在吕梁与太行山脉之间,从北向南,大同、榆次、太谷、平遥、孝义、汾城,六座古城由于所在区域发展速度和各自开发模式的差异呈现不同面貌。
大同古城的城墙和建筑从清朝开始伤筋动骨,在一任市长的铁腕下试图恢复明代繁盛的模样,担起煤都转型的重任;榆次古城清理历史建筑周边民居,修建仿古建筑,成为售票的4A级旅游景区;保留街巷布局和民居的太谷在今年年初开放重点历史建筑与四合院的租赁,鼓楼以北的街上已经出现施工围挡;平遥古城在199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急速冷冻,至今依然是一个孤立的景区,城墙以外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缓慢;以国保单位中阳楼为中心的孝义老城将被全域开发,目前正在铺设市政管网,民居的拆除重建紧随其后。
相比之下,保留古建筑群的汾城镇没有经历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也没有被外来商业染指,代谢缓慢,街巷肌理数百年未变。《黑神话:悟空》上线后,汾城古建筑群锁闭十多年的大门打开,流量袭来,开发已是箭在弦上,其他几座古城的现状或许就是汾城的未来,恢复旧制、全域文旅、建设景区、点状更新等不同开发方式摆在眼前,汾城这座至今未开发的“古城”将如何抉择?
汾城镇位于临汾市襄汾县,距离市中心约一小时车程。国保单位汾城古建筑群在镇子的西北角,沿西市街从东向西走,依次经过文庙的后门、鉴查坊、城隍庙山门、翊镇坊,尽头是城门。文庙曾经作为学校,学校大门横在棂星门与照壁之间的过道端头,如今锁闭,故而无法从街道直接进入文庙正门。棂星门东侧是魁星阁。文庙的南侧是试院,试院前有座学前塔。
汾城古建筑群文庙和城隍庙开放参观后,原本宁静的小巷游人如织。两座木牌坊跨街而立,前为“鉴察坊”,后为“翊镇坊”,均为四柱三楼式。
第一次来到汾城是在2024年8月2日,当时车辆可以一直开到鉴察坊前方。两侧墙壁贴着的是助听器和中式家具的广告,民居大门关闭。
“汾城古建筑群······目前正在规划开发、因文物保护需要,暂时不具备对外开放条件。如有研学、规划开发等方面需求或意向的单位,请致公函与县文旅局办公室联系。”
——襄汾县文化和旅游局
城隍庙山门面阔五间,采用木构牌楼的形式,重檐歇山顶,门旁墙上挂着红底黄字的牌子,文字如上。拨通电话,对方说需要拿着盖有公章的文件,写明来意,批准后方可开门。古建筑内各个角落安装摄像头,文物管理办公室在文庙东侧院子的倒座房里,前方是一片大广场。汾城古称太平县,从《太平县志》上来看,这里可能是原魏候祠所在地。
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现存城隍庙建筑在明天启三年(1623年)至天启七年(1627年)之间有过大规模修缮。照壁与山门相对。
戏台坐南朝北,平面呈“凸” 宇形,为过路式戏台,也可以称之为山门复合型戏台。戏台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檩,悬山顶,匾额上题“金汤巩固”。前檐设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三檩。
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五间,通面阔约20米,通进深约10米,为悬山顶式建筑,屋脊高度约11米,为七檩无廊殿堂。大殿前有单坡抱厦七间,紧贴大殿前檐而建。前方为献殿。
汾城镇的道路以鼓楼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延伸,南北向为主街,北街上有清代修建的临街商铺,如今卖些日用品。鼓楼十字路口的四个街角保留着1949年冬天建造的四座供销社,其中五金交电化工零售部下方写着“支援生产”四个字,大门紧闭,挂着出租的牌子,有几栋仍然作为商铺使用。这组“汾城镇建国初期商业建筑群”是临汾市文物保护单位。
鸟瞰汾城镇,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修建,高于17米,2000年修复。
1949年建造的供销合作社。
汾城镇的古建筑不止西北角这一片。关帝庙在鼓楼以东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敲门,无人应,发现门没锁,大着胆子进院,看见北房大门打开,一位大姐侧躺着正在看手机,还没等说明来意,她就抬抬手,说“看去吧”——习以为常的样子。关帝庙只剩下大殿,坐东朝西。门额上还写着语录。院子的南屋修建于民国37年,是汾城县政府旧址,属于襄汾县不可以移动文物。关帝庙西北方的县衙仅剩大堂,淹没在一片民居当中。
社稷庙在鼓楼以南,镇上废弃的卫生所内部。穿过沿街大楼,院内有一座圆形花坛,社稷庙在右侧,建筑布局呈U字形,保留大殿、献殿、钟鼓楼和两侧看楼,钟鼓楼可以上人,木构精巧。少人到访的古建筑,常常一脚踏入,鸟雀惊起。野草从地面的砖缝中长出来,高度到人小腿肚,两侧看楼曾经作为宿舍使用,南侧的倒座房、山门和戏台被拆除,原地修建四层高的卫生所大楼,1999年五月竣工,有碑记。
图一、图二:文庙中轴线末端的藏经楼于1995年毁于暴雨,现仅存台基,院墙外是鉴察坊与城隍庙的山门。
图三:城隍庙鼓楼。
根据县志记载,汾城过去还有魏候祠、娲皇庙、社学、文昌庙、五龙庙、八蜡庙、真武庙、后土庙、土地祠等公共建筑,可惜今均已不存。
没有发展旅游业的古城是什么样子?
答案就是汾城。这里有文物保护,没有文旅开发。这里有的是都是当地人的路边摊的摊主和顾客、有一块钱两个的糖饼卖;没有的是做游客生意的旅拍、没有连锁旅馆或是餐饮。现代巨构还没有蔓延至此,数百年前建造的文庙大成殿仍然是镇上体量最大的建筑,学前塔和鼓楼依旧是镇上的高点。
汾城镇文庙位于镇之西北,旧名“德化坊”。因其第一进院落中柏树参天,故当地人称其为“柏树院”。文庙规模为宏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现存主要建筑眼中轴线依次为: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2012年9月,政府拨款对大成殿进行大修。
这样的状态如今正在被打破。
8月20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
8月26日,汾城古建筑群文庙和城隍庙开放,免费参观。
上图:城隍庙大殿。
下图:城隍庙戏台。
原本安静的西市街一下子热闹起来。街口小卖部在中午依然开着,老板放弃山西人习惯的午休,商店门口成为当地人的新据点,大家凑在一起,瞧着人来人往的热闹,说几句当地的历史,还有文庙和城隍庙早年作为学校和粮站得以被保留下来的故事。旁边一户人家打开大门,挂出“买水免费参观某家大院”的销售标语,小摊迅速就位,鼓楼以北的街道禁止通车,车辆已经无法开到西市街上。热闹到鼓楼就戛然而止,往南走,商铺基本都关着门。
社稷庙如今在已经废弃的医院大楼后方,东西厢房曾经作为医院家属住房,山门及戏台现已不存,暂未开放。
关帝庙坐东向西,在当地一户人家的院落中。
原本挂在城隍庙门口的那块红色牌子已经被拿下来,与门口的灭火器放在一起。文管办公室所在的院子里增加临时厕所,临时到只是套着塑料外壳的旱厕。院子里有游戏海报,文庙内有人装扮成孙悟空的模样录制视频,在大太阳底下转动金箍棒。地面还没来得及铺砖,一阵风过,黄土飞扬。大成殿的监管方式是屋檐下方坐着两位年轻人。
文庙大成门,脊檩下设门,古代正门“非礼祀时节”不开。
大成殿前的月台旧时是表演孔子祭奠乐舞和祭祀之地。
出人意料的是来到这里的更多是本地人,大约是关了十多年的门忽然打开,好奇进来看看。城隍庙的山门后有两块碑,两个男人分别坐在驮碑的赑屃头上休息,场地里回荡着禁止吸烟的声音。
可惜卫生所大楼沿街的大门上锁,从此再难进入。
对于汾城古建筑群来说,难题还在后面。一直以来,老城的现代化都是充满矛盾与冲突的过程。古建筑想要保持原状,需要技术和资金支持,仅靠个人和地方政府难以负担,一旦开发,时光旧影注定消散,山西的多座古城无不如此。
孝义中阳楼曾经在由山西籍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当中出现,多年来,那里一直保持着电影里的模样,只是人少了些,店铺基本关闭。三轮车、电动车依然是主要代步工具,在路上颠簸。
孝义老城格局完整,中阳楼为其标志性建筑。迄今为止,老城已有1500多年历史,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修缮,仍然保持了 “一主二副”、“内城外郭”、“三厢三坊”、“六门八楼”、“九街十巷”的基本格局和肌理。
孝义市旧称永安,古城始建于北魏。唐太宗改永安为孝义。看似落寞的古城有辉煌的历史。民国时期,这里曾经是物资和商品集散地,号称吕梁门户,商号、作坊林立。建国以后,老城成为孝义县中心,县署、城隍庙、文庙、武庙、书院等老建筑均已不存,只留下孝义中阳楼。当年的城市建设还没有像现在这般全部推倒重来的能力,只是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小拆小建,体量与老房子相差不大,所以老城街巷空间以及有年代的深宅大院得以保留。直到1961年,张家庄水库拦洪,老城地下水位上升,城内积水成患,县政府才在1978年搬迁至新城。至此,孝义形成新城与老城并置的城市格局。老城不再是建设和发展重点,开始自下而上的缓慢更新。
孝义中阳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月底到达孝义,原本只是为了参观国保单位中阳楼。却意外发现这里正在进行老城区保护开发项目。
孝义老城正在进行更新改造,可以看出沿街商户关闭,居民基本迁出,部分道路开挖,铺设市政管网。
车子只能远远在一座新建的牌楼下面,前方是一条小路,两侧是绿色的施工围挡,一边的房子已经拆除完毕,围挡上面挂着项目简介和效果图。道路尽头是中阳楼,在一片单层高度房子当中显得格外醒目。正如山西的许多老城一样,孝义老城以中阳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各有一条道路。
孝义老城街景。
为了铺设基础设施,主街地面中间全部挖开,两侧各留下约半米宽的小道勉强过人。还没有离开的人搬把椅子坐在自家门口,看着这里施工,街上有不少狗在遛达。街道两边是单层平房,有些大门看着精致沧桑,里面是一进进院子,正房颇具规模、雕饰精美,院内还有几座红砖小房和小块菜地。挂着广告牌的大多是后来新修的房子,门窗大,方便做生意,蓝色的卷帘门比建筑外观还统一。
楼西三号民居是孝义市不可移动文物点,由孝义市人民政府颁发,时间是12年前,门额上书“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山花上面贴着五角星,立面墙体严重开裂,文物标牌旁边用白色油漆刷了“禁止倒水倒尿”的字样,无论在哪座城市,老城的上下水都是问题。
孝义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铝为主,境内储煤面积占地域总面积的82.8%,铝矿已探明储量2.6亿吨,距离古城不远处就是混凝土、镁铝和煤业公司。
中阳楼旁有一间粉刷一新的房子,门上写着“孝义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提升整治工程中城大街施工项目”。一位工作人员说再过一年这里就都修好了。他说的修好是指眼前这一片低矮的平房全部拆除,用新建的仿古建筑替换。
“2022年4月,孝义市委、市政府重启古城保护性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湖体驳岸、桥梁及集散广场、文化活动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生态休闲场地等配套服务设施,同步建设停车场、道路、绿化、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工程。”
“金太谷、银祁县、铜平遥。”这句原本是用来形容这些地方的富庶程度的民间俗语,如今成为根据商业开发情况作出的反向排序。对于看重古城“原真性”的人们来说,太谷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从鼓楼向北侧望去,前方为太谷县衙,白色构筑物为凤凰东街上的过街天桥上的索塔,后方为购物中心和住宅楼。
太谷西汉置县,古称阳邑,隋代更名太谷,如今的“太谷”是晋中市下辖区级行政单位。与孝义的古城新城并置不同,太谷的新城环绕老城不断向外拓展。从民国时期开始,古城城墙上的砖就被拆下来铺路、修房,建国以来,随着城区扩张,老城四门之外的桥梁废弃,边界不存,城隍庙、文庙等公共建筑也在城市建设当中改为民宅,后来逐渐消失。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逐年拆除城墙上的碉楼。从1957年开始,城墙砖石建材拆用于修建西园,铺砌西街路面,修建南关正街部分公房,以及修建剧团宿舍、 南街体育场池座、食品公司猪场等处。县城附近居民也有拆用砖石者,城墙消失,城市建设沿着老城不断向外延展。
如今,古城与新城之间有过渡地带,无清晰的分界。虽然挂着“太谷历史文化街区”的名字,老城却不是旅游步行街。汽车可以开到鼓楼附近,旁边有店铺售卖当地特产。鼓楼下方是砖砌十字拱,宽度可以通车。鼓楼能上人,售票处就在紧挨着的平房里,门票十元。登上鼓楼,可以看到古城全景。老城以鼓楼为中心,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向北不远处就是县衙,曾经颇具规模的衙署如今只剩下大堂这座明代遗构,以及后方几栋建筑单体,已经拆除的地方盖上塑料布,上面压着砖头,旁边堆着还没来得及清除的建筑垃圾。县衙前面是古城便民停车场,旁边又是一片用施工围挡圈出的区域。
太谷鼓楼位于旧城十字街中心,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鼓楼建在方形的砖砌台基上,台基高约8米,辟十字交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东是“观象”,南是“仪凤”,西是“眺汾”,北是“拱辰”。
太谷老城的动人在于这里依然是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夕阳斜照,砖拱下面有卖菜的临时摊位,街上人来人往,手里提着回家做饭的食材。鼓楼的管理员在院门口坐着,路过的人都认识,有的聊几句,有的点个头算是打声招呼。拍摄时偶然看到有剧组在此取景,零星有几位游客。有一位骑着三轮车的男士询问是否需要坐车游老城,看得出来是刚开始做这门生意,手里还拿着平面图。
太谷老城依然是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老城里有孔家大院、无边寺和按察司三处国保单位。除此之外,沿街商铺和当地民居格外引人注目,太谷过去商业发达,商号与民居的建筑数量比例约为1:2。“志成信”票号等建筑的立面带有中西合璧的色彩。民居院落完整,院墙高耸,正房多为单面坡,俗称“梯儿房”。只是大宅的修缮考验后人的观念、技术和收入,不少院子的门口已经挂上“危房”的牌子。
太谷老城街景。
近两年,古城的开发和利用正在加速。太谷选择的路径是“丰富古城的文化内涵和休闲体验”。
2022年,晋中市太谷区古城保护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23年,古城启动南大街立面整治和院落修缮工作,南街被打造成小吃一条街,店门口挂起灯笼,支起幌子,看着像是穿越剧的布景。无边寺旁边开辟出一片小广场和一排作为商业配套的仿古建筑,算作古城的公共设施。
夕阳下的太谷老城。
无边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八年( 272 ),历代都有修葺。寺内有白塔,通体白色。塔为七级砖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高43.7米,塔身为楼阁式空心制,塔顶为莲座瓶式喇嘛刹。1956 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家拨款维修。
今年一月,古城开发公司发布公告,接受符合业态规划的个人和团体租赁古城内四合院,最长可租赁20年,租户按照规定自行修缮,租金优惠。鼓楼以北的街道上已经出现施工围挡。“金太谷”也不能免于被开发的命运,通过邀请民间工作团队和个人入驻,以点状更新的方式激活古城或许是比直接打造商业街更有机的方式。
晋中市共有两个区,一个是榆次区,一个是太谷区,太谷还是在2019年底撤县设区。“晋中”是在建国后行政区划调整中形成的地区名,“晋中”自成立地区以来,政府驻地就落在榆次。两个区的中心各有一座老城,但是开发模式以及如今的面貌截然不同。
在榆次,老城作为旅游资源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已经成为一处AAAA级旅游景区。
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文字记载,如今的榆次老城是隋朝修筑,建国后,拆除城墙、填平护城河,开始城市化建设。榆次老城从2003年开始修复,如今是旅游景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门票60元。
从区中心沿着府兴路一直向南,眼前正对的一面崭新牌楼是老城的提示,停车场和游客中心组成新的旅游轴线。在停车场门口有一头毛驴,被打扮过的样子,供人合影。景区内原有的街巷被拆除,仅保留了完整的城隍庙、衙署和文庙的戟门和棂星门等部分单体。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恢复历史建筑的“原有格局”,复建依据难以深究;二是打造商业街,沿街建起仿古建筑。
景区的入口同样由牌楼提示,上书三个大字“东大街”。牌坊下面设有栏杆,人们只能步行进入。大景区里有许多小景点。
景区的市楼。
东大街北侧依次排列城隍庙、西花园、县衙、文庙、凤鸣书院等景点;南侧则是游客接待中心,庙前广场、花园、县衙广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复建市楼,试图恢复老城的布局。老城内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榆次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是国内目前最古老,也是保留最完整的城隍庙,跨进山门,玄鉴楼与后方的乐楼、戏台、影壁虽然分别建设,却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显佑殿始建于明洪武二年正月,殿内原有彩塑壁画均已不存,现为近期重塑。
榆次城隍庙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洪武元年拆除旧庙,在现址上建造,后经多次续建,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山门、玄鉴楼、城隍殿、后殿和东西廊庑。
出了城隍庙,市楼结构精巧,在古城中央,然而眼前道路如同广场般开阔,不是老城应有的街巷宽度。越靠近市楼,游人越少,沿街有商铺挂着汉服体验的牌子,更多则是大门紧闭,另有部分建筑还在修建当中。县衙门前的广场用游廊围起来,门口上写着“游乐园入口”,里面是迷你版的海盗船、小火车、蹦床等游乐设施,遮挡住后方新修建的戏台。另一个庙前广场上同样布置着游乐设施,旋转木马正对城隍庙大门。每天清晨,庙前广场短暂地成为市民广场,当地人会在这里晨练,唱歌,当游客开始出现,他们逐渐散去。
城隍庙前的广场上堆满游乐设施。
打造榆次古城的人叫耿彦波,工程尚未全部竣工,他就到大同走马上任。榆次老城景区内至今没能全面建成。
在七月底抵达的大同,当地最高气温只有25度上下,气候舒爽。从北京乘坐高铁到大同仅需两个半小时,难怪节假日时,当地快捷酒店每晚房价能够飙升至两千元。
由近及远,华严寺的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沿着轴线从东向西排列,大同城墙和清远门分隔古城与新城。
大同古城东南邑经过风貌修复之后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尺度宜人。
大同的古城和新城以御河为界相互分离。当然这里的古和新是指建筑风貌而非建设年代。古城城墙气势宏伟,面貌崭新,墙外是宛若“光辉城市”一般的新城建设,道路宽阔,建筑单体秩序井然,绿化完善,只是城市的复杂性与生机与这里无关。墙内,尉迟恭和秦琼的漫画形象高高耸立,贴在城门两侧。善化寺和华严寺两座国保单位镇守西南,东南邑历史街区打造已经初具规模,一路向北,古城像个被放大的景区,街道遵循原有的布局,但功能几乎全为商业,以复建的牌楼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宽度惊人。在老城的东北角,不少用地依然空置。
2008年,大同市政府根提出了“ 一轴双城”的思路,以御河为中线,东边建立新城区,修复西边残破的古城墙以及古建筑。如今大同的新城在修复后的城墙以外发展。
大同曾经是北魏的都城平成。明代徐达“缩城”,从原来的方二十里,缩其南之半,变成方十三里。清顺治时期,大同曾经出过叛乱,清廷下令斩城,府治和总镇署移到阳高,县治移到西安堡,不少军事设施拆除,城砖剥落。建国以后,现代化建设进一步侵蚀老城。1951年拆除华严寺内海会殿与钟楼;1952年拆除城中心四牌楼、西城门楼、东西城门瓮城和民国重建的北城门楼;1958年拆除城墙,将墙砖用作建筑材料;1964年拆除南城门楼与文昌阁;1979年拆除城南门洞,登城马道……
善化寺前方广场。
1982年,虽然国务院将大同列为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这并没有拦住古城拆迁的脚步。上世纪末以来的城市建设导致剩余的主体城墙被拆除过半,城内大量民居四合院被拆除,建成中层居民楼。耿彦波接手的是一个已经面目全非,元气大伤的大同古城。
善化寺大雄宝殿内供奉五方佛,殿顶当心间有一斗八藻井。
文保单位前的指示牌上最常用的说法一是“始建于”,二是“历代重修”,历代都能修,当代能不能修?
对于耿彦波来说,答案是能。并且对于“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大同而言,古城居民生活条件的提升,环境治理和城市发展方向需要转型需要一个契机。
东南邑鸟瞰图,不难发现大同古城的建设至今仍在进行当中,依然有不少用地闲置。其中最高的建筑单体为文庙尊经阁。
从古城北侧永泰门向北望去,全新修建的瓮城和喷泉广场。
大同古城修复与保护工程于2008年启动,修复城墙,复建已经消失的古建筑,恢复大同古城明代的格局……仿古商业街和大型广场开始出现。过去埋藏在民居当中的华严寺和善化寺以中国最普遍的景区建设的方式凸显出来,拆除周边民居,扩宽马路,山门旁边增设售票处和游客服务中心,前方修建大广场,为此,华严寺旁上寺东巷和下寺坡街两侧民居全部拆除,原本一条街道之隔的华严上寺和下寺成为一个整体。善化寺由于其体量规模较小,依然有不少居民早晨愿意到山门前的广场活动,而华严寺前方远超人体尺度的广场只能成为拍摄的背景板。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动作虽然在社会各界引发较大争议,却也让大家想起大同被遗忘的古都身份。
图一:华严寺大雄宝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为清朝时期补制,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
图二:薄伽教藏殿内佛坛上供奉有辽代塑像三十一尊。
图三:薄伽教藏殿内环绕排列双重楼阁式木构壁藏三十八间,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
图四:华严寺大雄宝殿前游客络绎不绝。
华严寺前方大广场。
仅从数据来看,古城的修复对于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效果显著,从2007年至2017年,游客数量从933.3万人次增长到4,048.45万人次。与之相对的是古城内的居民从超过十万人减少到不足四万,并且还在持续流失。如此大规模的拆迁几乎摧毁了古城原有的生活网络和社会结构,古城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丧失,大量建设都是为了旅游发展而存在。耿彦波扭转了拆古城建新城的惯性,然而如何恢复自身的良性运转是这座用打造景区的方式生产出来的全新古城正在面临的考验。
“遗产申报的实质是一个以遗产保护的名义去争取更高级别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的机会。”
1997年,平遥古城与镇国寺、双林寺共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前,平遥是国内少数曾由国家拨款修缮历史建筑和城墙的老城,老城因此得以完整保留。申遗对于当地旅游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平遥的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8万元一下跃升至1999年代的5,000余万元。
市楼又称“金井楼”,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屋顶南北两面,用黄和蓝两色琉璃瓦镶嵌出“囍”和“寿”的文字图案。
一切仿佛被冻结。直到今天,停车费、门票、土特产和民宿依然是古城的主要收入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还停留在上世纪末旅游刚刚成为大众消费习惯的原始阶段,难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走进平遥古城,人流集中在几条主要街道上,不少民居处于闲置,甚至荒芜的状态。缩窄的金属轨道架在半空,咋一看以为是新型游乐设施,仔细一看上面是手指粗的电缆。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工程都需要层层审批,原本应该埋在地面以下的基础设施只能暂时被擎在半空。
平遥县鸟瞰,中都中街与铁轨平行,与古城角楼相接。
走出平遥古城,放眼望去一片荒凉,马路甚至没有划线,五六层的居住小区整齐排列,平遥站被围起来,旁边是铁轨和单层的门市房。平遥的人流在城墙内汹涌,却几乎没有外溢到县城内。而孤立景区的吸引力正在下降,2023年,平遥古城接待游客数量约909万人次,而和它同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丽江古城,游客数量为4350.48万人次。
回到汾城镇。据悉文庙和城隍庙的大门不久之后将再次关闭。早已提上日程的开发或许会加速启动,面对以不同形态存在的五座古城,汾城又将何去何从?